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国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证书在线查询 →

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来源:中国科研信息数据库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779次【字体大小: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科院、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教科院副院长于发友,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武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虹出席会议。武侯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兵主持会议。

  于发友在致辞中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着力推广实验区在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着力破解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地区和学校面临的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体系,探寻五育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为基层学校提供切实指导。

  崔昌宏指出,要全面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对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构建,抓好劳动基地建设,不断深化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及内容,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课程实施新格局。

  潘虹指出,武侯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坚持求实创新、优势互补,立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探索形成劳动教育的武侯经验。

  会议围绕“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五育融合的路径与经验”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的交流研讨。武侯区教科院院长周文良系统介绍了武侯区“1356”劳动教育新格局,即以“勤以立人”为一个核心理念,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三项载体,以探索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科渗透融合、强化劳动文化建设、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为五条路径,以构筑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实践场所、强化安全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加大经费投入为六大保障措施。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柳夕浪提出置身现实生活、从做中学、注重判断选择、成志于行的实践育人四大理念,认为实践育人有它的认识属性、审美属性、社会伦理属性等,但从根本上源于生命之初适应力的严重不足以及超越本能的生活意愿,是生命意志的集中体现,其标志性成果是成志于行。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从五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出发,探讨了五育融合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路径,提出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与其他教育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渗透性和融合性的价值,使人向善、求真、致美、强体,要深入挖掘学科自身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会议设置了学术沙龙环节,来自大学、区教研室和一线的专家学者、校长等聚焦“劳动教育如何推动五育融合”分享思考,为在实践中推动五育融合带来了新的视角。与会人员参观了武侯区“水韵园”综合育人基地,中国教科院6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分享了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

  会议还设置了中学组和小学组分论坛,共有16所小学和6所中学分享了学校育人经验,18位老师进行了说课活动,武侯实验区分别展示了小学和初中的三节劳动教育课例。

  本次活动为各地、校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学术引领和实践借鉴。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合作发展处相关同志,16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领导、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教育动态 |教育时评 |成果查询 |课题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46号庆亚大厦-B座  邮编:100082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科研信息数据库 京ICP备110632251号 
    网站上部分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