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院举办2021年度第二季“学术季风汇”主题报告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中国教科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所长马晓强研究员作为点评专家到会指导。
本次报告会共遴选4位科研人员作主题报告。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康建朝通过对俄、美等九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理念认知、价值立场、法规政策、管理机制、教育模式、资源保障等进行梳理总结,提出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建涛分析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校级发展水平和校际均衡水平的动态变化及达标情况,提出各级政府应明确各部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责、提高存量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强化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能力。课程教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琼指出,劳动课程设计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尊重主体差异,激发劳动自觉,引导价值体认,通过经历生活中真实的劳动获得经验、感受,逐步形成对劳动的多角度认识,使学生学会发现劳动目的价值,树立劳动报国之志。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建平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区域结构调整演进情况的分析,指明了高校区域结构的调整方向,总结提炼了高校区域结构调整的显著特征,认为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高校教育结构由以布局结构“单独”调整向布局结构带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科类结构等各类结构交叉重构、区域结构整体优化方向发展。
刘云杉在点评中指出,4位科研人员从不同视角带来了扎实深入的学术报告,研究直抓核心要害,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并分别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马晓强指出,本次4场报告采用的方法视角较为多元,每个选题都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把握,回答了国家最为关心的教育结构问题,建议学术研究强化理论功底、丰富历史底蕴、注重数据支撑。
我院副院长刘贵华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汇报的选题价值,强调科研人员要加强问题导向,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要追求真实性、真诚性,用朴实平和的态度作研究,以语言的交流推动思想的交流;要加强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交流水平,进一步扩大我院影响力。他鼓励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到“学术季风汇”中来,展示个人风采,活跃学术气氛,挖掘学术潜能,最终实现举办学术季风汇的初衷。
我院科研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参会。